总结一下暑假里看的戏

好久没有写过剧评了,不过距离上次写剧评中间也没怎么进过剧场,直到今年暑假在纽约看了个够。想简单地总结一下。以下大约是按观看顺序排列的。

Company

at Bernard B. Jacobs Theatre

知名的性转版Company,看了三次。第一次去的时候拿到了 Sondheim 纪念封面的场刊。设计很精巧,完全不是随随便便调换一下角色的性别。很多台词在性别对换的情况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在这样的视角下审视了非传统的性别角色、女性之于婚姻的额外压力、性少数的亲密关系等等。说明导演(女性)对这个剧本有很多新的思考,也可以说桑德海姆的剧本对亲密关系的认识有着超越性别和性向的洞见。舞台设计比前面几个比较知名的制作更为紧凑、具象,用的道具和布景更多,还有额外的音效等,但是在新的整体设计下不显得繁杂。尤其是 “Another hundered people” 一段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

LuPone 的表演精彩程度比上次更上一层楼,据她所说导演在这里起到很大作用,帮她重新理解了这个角色。LuPone 现在的年龄应该已经比 Joanne 这个角色大得多了,但是没有显得突兀。另外每次去看她的表演都有不一样的地方。

百老汇的观众(游客)可能不是太喜欢这样的戏,这个制作在百老汇总共只演了不到一年时间就结束了。

Book of Mormon

at Eugene O’Neil Theatre

在 Covid 疫情之后重新上映,修改了多处台词和编排。不能知道作者原本的写作意图中是否有或有多少对非洲人的傲慢,但新的版本在试图削减这种嫌疑。对此的一个网友总结可以参见这里。对之前的版本的评价可以参见我之前的一篇剧评。简单说是删掉了很多 white saviorism 的内容,也补充了一些表达当地人情绪的台词。这样的修改让剧中剩余的所有 stereotypes 都可以被理解为是白人传教者(主角们)眼里的非洲,而非作者眼里的非洲。比起老的版本我更能接受新的版本。

Chicago

at Ambassador Theatre

又去看了一场。商品化的演出,演员质量一般。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

Hadestown

at Walter Kerr Theatre

看了两次,没看够,还想再去但是没时间了。非常精彩的爵士乐和(我好久没看到过的)很 compact 的舞台设计,优秀到足以掩盖剧里存在的一些问题。剧情的 idea 也很巧妙:披着希腊神话的外衣讲了一个资本主义如何异化包括工人和资本家在内的所有人(或者字面意义上的整个世界,包括环境)的故事,以及我们如何扭转这种异化。之所以讲是披着希腊神话的外衣,是因为故事除了借用希腊神话里 Orpheus、Euridyce、Hades、Persephone 等的人物名字和最 general 的设定之外,事情的起因和转折的原因几乎和原来的神话故事完全不同。作者很大胆地写,写出的东西也很成功。在这样的整体设计下,许多细节也让人越回味越觉得有意思。比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以爵士作为载体,一些再现和呼应是通过和弦而不是旋律实现的,因此比直接重用旋律或曲牌式的复制粘贴显得高级得多。又比如整个故事的主线是 Orpheus 创作一首歌曲的过程:这首歌从只有几句旋律的灵感,到反复修改的创作过程,再到最后的成品在剧里都有出现。还比如虽然冥王 Hades 对应的应该是二十世纪初的大企业主,但阴差阳错地同时又很像诸如 donald trump 一样的 authoritarian politician;不过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本来就是相似的。

比较遗憾的地方是在我看来悲剧结尾显得很突兀:整个故事直到 Orpheus 带着 Euridyce 逃离地府之前都是在讲“用人性反抗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这个核心 idea,但为了照顾这个结尾不得不转向男人不信任自己的伴侣这个虽然前面也触及过一次但基本没讲的小 idea。在前面已经建立起来的设定之上,Orpheus 在最后回头的举动(以及回头之后没有再去救一次 Euridyce 顺便再次大闹地府)显得非常不合逻辑。我能想到的修改思路包括改成团圆结局(符合音乐剧传统)或者干脆删掉这个结尾,但是创作者不这样做或者没法这样做应该也是经过思考的。这个剧自首次公开到现在的版本经历了多次改编,也许有些东西已经很难改掉或改得更好了。但这不妨碍这部剧整体上是很优秀的。

Orpheus 非常难唱,写得也很巧(发动艺术家功力的时候会自带和声)。原卡的男女主还是很可爱的,好像现实里也是情侣。我看的 Persephone 是个声音很好的女中。很可惜没看到原版的 Hermis。趁还没换人希望还能再去看一次。

Come From Away

at Gerald Schoenfeld Theatre

因为听说要撤档了,同时也因为剧社今年在演所以又去看了。和上次去时候的结论是一致的:一个很值得挖掘的故事,但是讲成了流水账。音乐是很有地方特色的,但是有点过于简单了。高潮和低谷的安排很不常规,比如 “Me and the sky” 一首在剧中的地位是很明显的,但是这首歌没有收在高点,而是在结尾又强行压了下去。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利用这样的叙事节奏(几乎完全不给观众鼓掌和喘息的时间,甚至没有幕间休息)来表现剧中故事和人物所体会到的紧迫感;但这样就成了和“通过让观众生理不适来表达角色的痛苦”一样的我不太喜欢的手法。

Hamilton

at Rechard Rodgers Theatre

贵。剧场很豪华。一楼全是卖纪念品的和卖饮料的。演员几乎没有白人,反而让人思考如果演员都是白人的话(which is what every character actually was)这部剧会变得有多无力;同时也更显得这部剧使用了发源于黑人社群的艺术形式却在剧情上没能很好地顾及奴隶制的话题是很令人感到遗憾的。当然一部剧不可能塞进所有东西,作者对此也有所反思。此外剧情里有很多 Obama 时代看上去很有趣或很正面的内容,例如美国革命和权力斗争的话题,现在看来都变得带有讽刺意味了,尽管内容和制作与当时几乎完全没有变过。以前看来很 inspiring 的剧情,现在却显得令人唏嘘。在 Roe v Wade 被推翻的时候,连 “put women in the sequel” 也被迫成了爆发掌声的地方。

刚看完的时候因为太贵所以说再也不去了。但是实际上还想去。

Macbeth

at Longacre Theatre

丹尼尔克雷格主演。表演整体比较无趣,女主有一些亮点。上半场睡着了一小会。一些舞台设计不是很好理解,显得奇怪或不自然。最后的打斗场景像007。

Lion King

at Minskoff Theatre

公司的赠票所以去看了。幸好没有自己买票去。从动画电影里添加了很多新歌,但是风格不统一,编排也比较混乱。同样混乱的是舞台设计,比如跟狮子说话的时候到底是应该看他的头冠还是演员的脸?有些动物有头冠有些又没有,有些又是玩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个例子是 Avenue Q。故事节奏缓慢,缺乏新意。有很多非洲文化元素但是都是 token,做不好不如不要做。途中睡着了,中场休息时不得不第一个冲出去呼吸新鲜空气。唯一一个 accidentally based 的地方大概是国王是非洲口音,但他的首席大臣沙祖却是英国口音。

Phantom of the Opera

at Majestic Theatre

抱着我知道它很烂但是我想看看到底有多烂的态度去看,但是仍然被烂的程度震撼到了。无法理解这样一部美化性骚扰、gaslighting、师生恋的戏为什么仍然能持续上演而且是当前演出场次最多的百老汇戏剧。在疫情过后观众极度热情的情况下,是我看到的唯一一场没有在谢幕时观众全体起立鼓掌的演出,可见观众不买账的也不在少数。印象最为深刻的是 “The music of the night” 一曲,配合动作的编排可以看出它歌词里的性暗示赤裸到让人感到恶心的程度。所有角色没有一个是正常人。当然不是说这样的故事就不能成立,但以一种美化的视角来看这个故事,只能让人怀疑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音乐华丽而空洞,技巧很简单地充满着炫耀的感觉。作曲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回去写他的老本行摇滚,而且最好不要再负责设计剧情。

至于剧情里的逻辑问题或没看明白的地方,由于太过无聊而全无兴趣搞明白那些细节。Hadestown 或者 Hamilton 这样的好作品就会让人愿意在明知它有不足的情况下去思考这些不足之于作品本身甚至之于我们自己的意义;有些作品则只会让你觉得稀里糊涂就算了。

当然,正如我所认识的每一个在现场看过这部剧的人一样,我中途也睡着了。

Into the Woods

at St. James Theatre

限时演出。很精彩。是第一次仔细地观看这部剧,因而发现很多细节上的巧妙的设计。比如第二幕不仅在内容上,也在结构上解构了第一幕的“阳光正面正常”的童话故事。又比如这部剧完全不是给儿童看的,也没有表达对小童的说教;它实际上是在教大人怎么做家长。音乐上没有什么特别华丽的地方,但是完全不显得乏味,反而充满微妙的技巧。

Kinky Boots

at Stage 42

是完全的第一次看。故事很精彩也很感人。考虑到当前对性别少数人群的新一轮攻击,很难想象这个故事原本是一个英国电影改编来的。值得推荐给更多的人看(但是我可能是最后一个还没看过的)。

音乐上的一些编排有些令人困惑:几首大歌都在音乐上重复了超过我觉得合理的遍数。可能的原因是舞蹈和 drag show 的编排足以抵消这种单调的反复,甚至为了展现这部分舞蹈,在音乐上这样编排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否认这样的安排导致了叙事上的停顿,以至于故事被无意义地拉长。也许在音乐上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Hamlet

at Park Avenue Armory

是三小时四十分钟的完整版本。也是第一次看。现代设定,出现了电视采访、新闻报道、电脑、监控、摄像机、对讲机等等,但是没有改动原文。大概在这对于莎剧制作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整体演出质量远高于前面的 Macbeth,至少没有让我失去兴趣看下去。也高于前面同一个故事的 Lion King

Funny Girl

at August Wilson Theatre

有趣的地方在于临时替演一个月的女主演员(没什么经验的学生,简历里根本没什么舞台经历可以写的)和剧中女主一步登天的经历有一定的重合性,因此大概有些本色出演。和她相比 Ramin 的表演反而显得很平平。剧情没什么意思。

The Play That Goes Wrong

at New World Stages

很搞笑的喜剧。设定是某大学话剧社的演出,里面出了各种各样的错误。我:你演的这些个错我哪个都犯过。是我这次在纽约看的最后一场演出。

最后想要说一下。疫情后的观众真的变得很“热情”。在曲子中间乱鼓掌、叫好的情况比比皆是。有些时候演员还能勉强应付,但有些掌声响在非常尴尬的地方,演员就不得不停下;轻则影响剧情连贯性,重则直接打乱演员的发挥。值得一提的是 “Here’s to the ladies who lunch” 之后(必然响起)的掌声里,LuPone 的发挥总是胜过女主 Katrina Lenk 的。